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經歷了從“稀缺”到“豐富”的跨越式發展,數量擴容明顯。截至2025年10月25日,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為406個,在所有產品類型中占比達33.55%,成為個人養老金產品中數量增長最快的品類之一。
自2022年11月在北京、上海、廣州等36個地區啟動試點,至2024年底正式推向全國,個人養老金制度已經平穩運行三周年。最新統計顯示,截至目前,該制度已吸引超7000萬人參與。隨著覆蓋范圍持續擴大、產品類型不斷豐富,參與人數與戶均繳存額有望進一步攀升,沉睡的個人養老金市場潛力正待激活。
(資料圖)
在這場關乎億萬國民養老福祉的改革中,保險產品憑借穩健的收益表現與多元的產品形態,正成為個人養老金賬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業內專家認為,面對當前“開戶熱、繳存冷”的現實挑戰,“養老+健康”的融合創新有望成為行業破局的新方向,點燃用戶的持續繳存意愿,撬動尚未釋放的繳費潛力,進而推動個人養老金制度實現從“廣覆蓋”到“深激活”。
保險產品擴容提質步伐加快
根據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個人養老金產品目錄公示信息,截至2025年10月25日,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為406個,在所有產品類型中占比達33.55%,成為個人養老金產品中數量增長最快的品類之一。很顯然,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經歷了從“稀缺”到“豐富”的跨越式發展,數量擴容明顯。
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的擴容不僅體現在數量上,更體現在結構和類型的深度優化上。從最初的只有專屬商業養老保險一個品種,已經逐漸拓展至年金險、兩全險、分紅型、萬能型等多種產品類型。據統計,目前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主要可分為三類:一是商業養老保險,以“保底+浮動”收益模式為核心,兼顧養老風險保障與資金穩健管理;二是年金保險,以被保險人生存為給付條件,提供長期、穩定的現金流,有效應對長壽風險;三是兩全保險,兼具“生存金領取”與“身故保障”雙重功能。
從投資收益看,盡管與2023年同期相比收益率略有下降,但2024年數據顯示,仍有7成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的結算利率維持在3%以上,多款在售產品的結算利率甚至超過4%。其中,穩健型投資組合結算利率區間為2.0%至4.07%,進取型投資組合為2.5%至4.12%,為追求長期穩定增值的投資者提供了不錯的選擇。
分紅型產品躍居市場主流
在業內人士看來,個人養老金的資金積累周期通常跨越數十年,而保險公司在長期資產負債匹配、風險管控等領域的專業能力,能夠匹配養老資金安全增值、長期鎖定的訴求。今年以來,保險行業通過動態更新產品目錄、簡化購買流程等舉措,進一步降低保險產品參與個人養老金的門檻。
政策層面也持續釋放出積極的信號。2025年4月,金融監管總局發布《關于調整保險資金權益類資產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稅延養老保險普通賬戶不再單獨計算權益類資產投資比例,而是與其他保險產品普通賬戶合并計算。這一調整將優化保險資金配置效率,提升保險機構養老投資靈活性,為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今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指導意見》,提出19項重點舉措,明確鼓勵金融機構研發具有長期限、收益穩定的個人養老金專屬產品,推動養老財富儲備與穩健增值,加快商業保險年金產品創新,完善保障體系,助力構建多層次養老金融供給體系。
“相較于基金、銀行理財等產品,保險公司的個人養老金產品具有獨特的養老屬性和優勢。”泰康養老總精算師高悅表示,首先,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收益穩健,可以滿足低風險偏好人群的資金規劃需求,也符合養老金安全性的要求。其次,年金保險的長期性使其天然具備養老屬性,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普遍保障至終身,可以有效抵御長壽風險。同時,保險業作為養老金市場建設的主力軍,能夠充分利用其在產品端、投資端、服務端方面的專業優勢和協同效應,在個人養老金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中兼具風險分散與收益彈性的分紅型產品占比顯著提升,已成為市場主流。據統計,截至10月25日,個人養老金分紅型產品數量達127款,占比超過3成。例如,今年9月,新華保險推出的盛世安盈卓越版養老年金保險(分紅型)、盛世美滿兩全保險(分紅型)產品被納入個人養老金名單,凸顯其在養老規劃和財富管理方面的功能定位。
對此,高悅認為,分紅型產品的客戶利益分為“保證”和“浮動”兩部分,保險公司需要將運營收益的較大部分(不低于70%)與保單持有者共享。這種機制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的選擇,不同的風險偏好、保障需求、投資需求的客戶可以有不同的選擇,為有長期保值增值需求的客戶開辟了新的投資路徑。通過這種方式,客戶不僅能分享到國家經濟發展的長期紅利,還能享受到公司戰略布局帶來的額外收益。鼓勵保單持有人長期持有保單,以獲得更加穩健的回報。
“養老+健康”融合探新路
盡管開戶規模可觀,但“開戶熱、繳存冷”的現象仍是個人養老金制度持續深化所面臨的核心挑戰。
如何增強產品吸引力,激發居民持續繳費意愿,已成為行業共同關注的焦點。在此背景下,“養老+健康”的深度融合被視為最具潛力的破局方向。
“養老金融產品的服務周期往往較長,在產品設計與創新過程中,穩健性是核心要素,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陽表示,養老產品設計必須以安全、穩健為首要原則,追求短期高回報不符合養老金的本質。他建議,金融機構應在保障穩健的基礎上,從拓展服務維度著手,將與養老密切相關的其他需求納入產品設計。例如,目前許多健康險產品已開始提供前置性的健康管理服務,通過幫助客戶在健康狀態下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降低患病風險。個人養老金產品也可借鑒這一思路,將類似的管理服務融入其中,通過豐富產品功能與服務內容,打造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近日,南開大學金融學院等機構聯合發布的《2024健康與養老保險保障指數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健康與養老保險保障總指數為0.55,其中健康險指數為0.62,養老保障指數則只有0.47。對此,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認為,健康與養老并非割裂的風險,而是貫穿個人全生命周期的連續譜系。未來,應該打破各保險產品之間的壁壘,推動健康保障與養老金積累的深度融合。
業內人士認為,要提高個人養老金參與率,保險機構應大力創新,開發與健康管理、養老服務緊密綁定的綜合型產品。行業競爭的核心應聚焦于產品設計的精準化與健康服務生態的構建能力。例如,探索“養老保險+健康管理服務”“年金保險+養老社區入住權”“重疾險+長期護理險”等組合方案,讓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不僅能應對風險,更能主動管理健康和規劃養老生活。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