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守寶人|用40年光陰,為麥積山石窟“縫補”千年文脈|今日要聞
2025-08-02 16:46:55
來源:新華社
今年59歲的牟常有是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保護研究室的一名高級文物修復師,在麥積山石窟從事洞窟文物修復工作已經四十年了。
牟常有還記得小時候在自家院子里一抬頭便能看到一座形似麥垛的山——麥積山,也正是從那時候起,牟常有對麥積山上的塑像和壁畫產生了興趣。198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讓這位農家子弟走進了仰望多年的麥積山石窟,從拌泥遞物的小工起步,牟常有開始了在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的工作生涯。
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的麥積山石窟始鑿于距今約1600年的后秦,因其形似麥垛而得名,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現存洞窟221座,有大量精美的雕塑、壁畫,被稱為“東方雕塑陳列館”,每年都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參觀。
在麥積山石窟,牟常有從最開始的清掃石窟、整理工具,到為老師傅打下手和泥、砸土、搓麻繩,一直干了十幾年,在耳濡目染和老師傅的言傳身教中學習手藝,利用休息時間閱讀專業書籍、鉆研修復工藝與流程。逐漸地,牟常有完成了從農民到文物修復師的轉變,獲得了獨立開展修復工作的機會。
四十載光陰流轉,牟常有的雙手撫過二十多座洞窟。他說總感覺時間不夠用,就想抓緊時間多干一些,每當文物得到妥善修復,他的心中便感到十分滿足。
經過多年磨礪,牟常有的文物修復技藝日臻成熟,面對年輕人的請教,他更是傾囊相授。“塑像壁畫皆是凝固的歷史,守護它們,需要耐心和毅力,相信年輕人能夠接好接力棒,讓這份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永續。”牟常有說。
關鍵詞:
相關閱讀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
- 北京防汛一級應急響應 遇極端情況地鐵將立即封站區段停運 新消息
- 人民日報刊文評陳佩斯喜劇藝術:一位喜劇人的藝術探索和理論自覺 每日快看
- 探訪全球最大塔機工廠,中聯重科:海外市場成新增長引擎,占比六成|最新消息
- 國家發展改革委緊急安排5000萬元支持河北暴雨洪澇災害災后應急恢復
- “十四五”以來稅務部門共查處違法納稅人6.21萬戶,挽回各類稅款損失5710億
- 6月中國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降幅收窄 每日資訊
- 微動態丨水淋淋的是什么意思?水淋淋的是什么梗?
- 《海南歷史文化名人叢書》全系列100種面世首發 焦點要聞
- 世運會探館Vlog:“順勢”建成的水上項目場地
- 每日熱訊!三伏天來了,這些養生誤區要避免
資訊
焦點
- 入股不虧是什么意思?入股不虧是什么梗?
- 浙江長興:外賣騎手組隊為高齡老人免費送餐到家
- 播報:稅務總局:從今年個稅匯算看,超1億納稅人依法申請退稅1300多億,700多萬納稅人申報補稅480余億
- 即時:事關3800萬貨車司機!交通運輸部部署保障司機合理勞動報酬
- 熱議:“竹夢”抵達成都熊貓基地 成龍攜火炬登頂“筍子塔”
- 全國東西南北中羽毛球大賽雞西大區賽開賽 頭條焦點
- 甘肅魏晉畫像磚特展長沙開幕 “磚”看古人生活日常|熱點
- 你已超過99%的人!助力世運火炬傳遞沒你不行
- 新華社權威速覽·非凡“十四五”|減輕看病就醫負擔,醫保支付這樣發力!-每日熱議
- 拼盤動畫片如何擺脫“番劇感”? 從《聊齋:蘭若寺》的6段故事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