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產豐收是豐收,穩產豐收也是豐收。我們追求豐收,但不意味著產量一定要年年增加。不斷努力攀上新臺階、站穩新臺階,在高位上實現穩定,就是豐收。今年夏糧產量與去年相比,只差了0.1%,仍是歷史第二高。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技術性問題,保障糧食安全則是戰略性問題。由此來看,不簡單追求糧食連續增產,但一定要鞏固和提升糧食產能,要警惕產量大的滑坡、產能基礎受損。
夏糧交出豐收答卷,實屬不易。糧食豐收,要靠“天幫忙”,更要“人努力”。所謂“天幫忙”,今年夏糧生產期間,除旱情外,其他災情明顯偏輕。小麥播種至返青期,主產區氣象條件適宜;灌漿關鍵期,受旱地區普遍降雨;成熟收獲期,主產區天氣以晴為主。所謂“人努力”,各地加快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融合,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推廣先進適用農機,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可以說,粒粒糧食飽含農民汗水。
夏糧數據提醒我們,水旱災害依然是糧食生產的最大風險。今年,河南、陜西等主產區發生了較重旱情,導致夏糧單產沒有最高年份高。即使在旱情影響下,單產仍能與常年持平,得益于防災減災。受旱地區積極引水調水,全力抗旱澆麥,大部分農田實現了有效灌溉,減輕了旱情影響。農田基礎設施的不斷提升,也在抗旱減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全球看,即使是農業發達國家,糧食產量依然會受氣象災害影響而波動。我們要始終繃緊防災減災這根弦,依靠投入和科技,提高農業應對自然風險的能力。
總產等于面積乘以單產,這道簡單的數學題啟示我們,保障糧食生產,萬變不離其宗,始終要在面積和單產兩方面做文章。
面積是基礎。播種面積取決于農民意愿。農民種多種少,有種植習慣的因素,也受經濟效益的影響。當前,多數糧食和農產品價格偏弱運行,更要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價格方面,千方百計保持國內糧價基本穩定,促進實現優質優價;補貼方面,優化農業補貼政策,完善農資保供穩價機制,多產糧食多得補貼;保險方面,推動農業保險擴面提標,優化險種設計和理賠服務,快速理賠、應賠盡賠。
單產是關鍵。2024年糧食播種面積達17.9億畝,是197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今后依靠擴大面積增加產量的空間十分有限。耕地就是那些耕地,但如果能提升基礎地力、提高管理水平、應用先進技術、改進種植模式,單產自然大不同。當前的主要問題是新品種新技術集成推廣還不夠,有的增產增效只停留在試驗田。要形成科技興糧的合力,把專家產量變為大田產量。在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的同時,要盡可能少增成本,讓農民有賬可算。
夏糧只是全年糧食的一季。今年全年糧食產量預期目標為1.4萬億斤左右,是以往的1.3萬億斤之后的新目標。確定這個目標,與近幾年糧食增產穩產趨勢一致,經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之所以提出“左右”,就是考慮越往后糧食增產難度越大,特別是自然災害有較大不確定性,需要留出彈性空間。認真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一步一個腳印、幾年一個臺階,就能不斷夯實根基,守住糧食安全。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