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狀腺癌防治日啟動現場
甲狀腺癌是一種源于甲狀腺濾泡上皮或濾泡旁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也是頭頸部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由于甲狀腺癌病程較長、發展緩慢、早期生存率高,而被公眾稱為“懶癌”。然而,近年來全球多數國家和地區的甲狀腺癌發病率持續上升,使其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健康課題。需要警惕的是,甲狀腺癌并非全是“懶癌“,某些類型惡性程度高、進展快,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中國醫師協會醫學科學普及分會副會長田文教授表示:”‘懶癌’一詞不科學、不全面。甲狀腺癌有分化型甲狀腺癌,如乳頭狀癌、濾泡癌這類‘預后較好’的類型,但也存在高度惡性的類型,如髓樣癌、未分化癌/低分化癌,可發生早期淋巴結或肺臟、骨骼轉移。后者占比雖低,但其惡性度相當高。
作為防治日核心配套活動,“2025甲狀腺癌防治日暨甲狀腺癌全流程管理及科普宣傳大會” 同期在廣州舉行,全國權威專家圍繞“防—篩—診—治—康”展開交流,強調甲狀腺癌防治要從單一治療轉向全周期管理。專家指出,術后管理仍是當前防控體系中的薄弱環節,一旦隨訪和治療不規范,將顯著增加復發和轉移風險。
“復發風險不同,管理策略就不同。”田文教授表示,“比如高危患者除了甲狀腺素抑制治療,還可能需要配合碘131治療;而低危患者雖然初期風險不高,但在隨訪過程中仍可能出現轉移,從低危轉為高危。因此,動態評估和隨訪是最關鍵的理念。”
術后動態評估的關鍵是將患者體內的促甲狀腺激素(TSH)水平提高到目標范圍,以便進行刺激性甲狀腺球蛋白(sTg)檢測和全身碘掃描(WBS)。目前臨床上升高“促甲狀腺激素”的方法有兩種:“傳統停藥法”生理性的升高“促甲狀腺激素”;采用注射用重組人促甲狀腺激素,實現短時間內的 “促甲狀腺激素”水平快速升高。
傳統的“停藥法”在評估過程中帶來了痛苦和風險,導致許多患者拒絕或延遲評估,進而影響復發的及時發現。重組人促甲狀腺激素(rh-TSH)可用于甲狀腺癌患者的術后動態評估,該藥物的應用能夠提升患者對動態評估的接受度,從而改善長期生存率。
在具體隨訪安排上,田文教授建議,術后1個月應進行復查,主要評估傷口恢復和用藥情況;3個月時進行超聲檢查及甲狀腺功能等檢查,之后再根據治療情況逐步調整頻率。常規情況下,術后前半年復查較為密集,隨后可逐漸延長為3個月、半年甚至1年一次,但始終要結合病理分層和個體情況來動態評估。
針對患者普遍關注的藥物治療,田文教授特別強調科學規范用藥的重要性。“有些患者會自行停藥或隨意加減劑量,這是非常危險的。藥物保存環境、服藥時間間隔、劑量調整,都需要醫生指導和動態檢測。”
在生活方式方面,田文教授建議患者應盡快恢復正常的工作與生活,避免過度焦慮和壓力。他提醒,飲食上應避免過量攝入海帶、紫菜等高碘食物,但需正常食用含碘鹽及雞蛋、魚、蝦、肉等豐富的蛋白質食物和新鮮蔬菜、水果等,日常仍應保持均衡飲食。“保持愉快心情、規律作息和適度運動,對降低復發風險也同樣重要。”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