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華 楊千帆 通訊員 程云
10月22日晚8時許,福銀高速車流稀疏。32歲的李雙雙握緊方向盤,21米長的重卡在夜色中疾馳。她剛從襄陽出發,載著滿車“雙十一”快遞包裹奔赴武漢。
“這趟跑完,再換掛回襄陽。”她笑著說,“雙十一”預售開啟后,快遞公司貨運量驟增,她幾乎沒有完整睡過一夜。從襄陽到武漢,返回襄陽,再發往武漢,“兩天跑三趟,1000多公里,是這段時間的常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卡姐”有四兩撥千斤的絕活
抵達中通快遞湖北武漢轉運中心時,已近午夜。排隊卸貨的長龍從庫區門口蜿蜒出去。有貨物堵住自動分揀帶,等待時間成了未知數。“最長等過兩個小時。”她說。
卸完貨后,她又要立刻進行“甩掛”操作——將車頭與17.5米長掛箱分離、再對接新掛車。“需要巧勁。”她麻利地搖馬腿、拆磨盤,“其實第一次拆的時候,全身汗濕也沒弄下來。”她吐了吐舌頭。現在,她能獨立完成全流程,“一氣呵成”。
在駕駛室的窄床上瞇了一小會兒,她便馬不停蹄返回襄陽轉運中心。高速上,車輛稀少,李雙雙始終將車速控制在每小時80公里左右。
這是她駕駛重卡的第4年,往返襄陽—武漢運輸線,每年行駛里程近12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3圈。
“車子太大,害怕。”這位1993年出生的襄陽姑娘坦言,最初并不想開重卡。經不住父親“能賺錢”“時間自由”的勸說,考取A2駕照,入行。第一次上路運輸,緊張到下車腿發軟。
跑連班,最怕途中犯困。她一手扶著方向盤,一手拿出辣條,“這個最提神。”實在困了就放聲唱歌,或者找人語音聊天,把困意熬過去。駕駛室內,公司的智能攝像頭也會時刻盯梢,捕捉疲勞狀態,及時提醒,“有時被安全員的聲音嚇得一激靈,立馬清醒了。”
多方關愛讓“卡姐”紛紛跑起來
“今年端午節晚上那次爆胎,可把我嚇壞了。”李雙雙談起路上的意外狀況。當時她正行駛到棗陽段,突然一聲巨響,輪胎受損嚴重,只能等待救援。荒郊野嶺,交警陪她等了近2小時,救援人員護送3公里,只為確認安危。她還記得第一次爆胎時的手足無措,幸虧在她后面發車的父親及時出現。路上遠光燈突然不亮,同行分享經驗。人生地不熟找人補胎,收費站工作人員熱情指路……家人和社會的關愛都化作她馳騁的底氣,“我很幸運,困難的時候,總能遇到很多很好的人。”
在中通快遞湖北車隊,像李雙雙這樣的“卡姐”已有5人。有人跑溫州,有人跑柳州——她們撐起“雙十一”物流運輸線的重要一環。
如今,越來越多女性走進曾由男性主導的貨運行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工作環境改善。方向盤有助力系統,轉向不再費力;胎壓實時監測,智慧監控精準捕捉犯困走神,降低路上風險。更貼心的是,全省200多個“司機之家”廣泛覆蓋高速公路、國省干道、物流場站,走到哪里都能歇腳。武漢襄陽兩地甚至有專門的“卡姐之家”,解決吃住、帶娃等難題。
“方向盤在手中,路在腳下,我可以不用靠別人。”李雙雙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如今的她們,開著重卡,已成為高速上一道亮麗風景線。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