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業化思維破題農業現代化,高埂街道聚焦鄉村資源整合、特色產業升維、經濟主體培育等重點領域,構建起“一核多元、多點支撐”的鎮域經濟體系,推動現代都市農業經濟總量與質量雙提升。
數字賦能標準化
筑牢現代農業發展“硬支撐”
“這段時間育秧結束了,我們正在計劃引進一條蔬菜育苗生產線,屆時這個場地就能更加高效地利用起來,每年3-4月用來育秧,其余時間還可以生產四茬蔬菜秧苗。”走進位于高埂街道的智助豐糧油生產服務中心,成都市智助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明紅告訴記者。
今年的育秧期,智助豐糧油生產服務中心的數字化水稻育秧生產線正式投用,浸種、育秧、暗化、堆土、秧盤堆放五大區域“各司其職”。該產線采用二段式育秧、條播育秧等技術,實現全程機械化運營,育秧效率提升10%-15%、畝產增長5%-10%。
“中心年服務能力達3萬畝,預計帶動集體經濟年增收15萬元。”王明紅說,該中心采用“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公司”運營模式。“有了這條數字化水稻育秧生產線,以前需要16個人完成的工作,現在3個人就能完成,并且整個育秧流程能比以前人工育秧節約10天左右。”
數字化育秧提供標準化技術服務,不遠處即將投用的“天府糧倉”農村人才孵化基地則將輸送新型職業農民。
“孵化基地預計下月投用,聚焦‘產教融合+數字賦能+文旅共生’三位一體發展模式,構建起‘人才孵化-產業升級-文旅振興’的閉環生態。”邛崍市高埂街道黨工委書記李坤向記者介紹,基地秉持“先收夢想、再收租金”理念,前3年將面向人才入駐免收租金,預計每年為本土培育300名農業技術骨干,通過“理論+實踐”雙軌培養機制,破解農業人才斷層難題。
新農人領航市場化
點燃鄉村產業“新活力”
在一望無際的麥田里參加音樂節是什么感受?今年3月,一場在高埂街道“田野見”家庭農場舉辦的麥田音樂節讓不少游客愛上了這個地方,綠油油的麥田在陽光下讓人格外治愈。
“田野見”的老板是生于1996年的“新農人”,原本就是邛崍人的黃鑫,在大學畢業后,選擇回到家鄉建設智慧農場,并成立了田野見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在線上以“會員制”的形式銷售當地農副產品,目前已發展8000多名會員,且多是“北上廣深”等城市用戶。
黃鑫掏出手機點開智慧農業管理平臺告訴記者,“過去種地憑經驗,現在靠的是數據說話!”通過科學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模式,黃鑫的家庭農場年營業額達900萬元,實現全程機械化,做到了農業全產業鏈一條龍服務,為周邊廣大種植戶節省了人工成本和農資成本,提供了專業、高效的農機服務,讓水稻畝利潤從最初的400元翻倍到800元。
在不遠處的“滿憶的院子”稻田咖啡廳,游客可以坐在稻田邊,品嘗著香濃的咖啡,欣賞著一望無際的稻田美景。“每到周末,前來拍照打卡的游客都非常多。”咖啡廳老板介紹說,“這里的環境非常好,很多游客來了之后都不想走,還會介紹朋友過來。”
這些新消費場景的出現,不僅為游客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也吸引了一批新農人回村創業。黃鑫告訴記者,農場已經吸引了八九名年輕人返鄉投入鄉村農業,團隊里都是“95后”和“00后”。“政府對現代農業的支持力度很大,我們有信心把農場越辦越好。”黃鑫說。
產業集群規模化
擘畫鎮域經濟“高質量藍圖”
高埂街道作為“天府糧倉”邛崍片區的核心承載地,近年來,依托1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已形成以高端糧油為主導,高端水產、稻蝦共生、生豬養殖、羊肚菌為輔的規模化特色農業產業。
同時,高埂街道還大力發展農旅融合產業,引進打造了石町谷露營區、“幸福崍稻”智慧農場等特色農旅融合消費新場景,通過舉辦麥田音樂會、稻田餐桌、稻田認養計劃等數十項特色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體驗。2024年,高埂街道成功申報中央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試點范圍涵蓋火星、共富、園林、高埂、光明5個村,總體策劃4大類15個項目,努力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長效機制。
“我們將繼續緊扣‘活鎮、興村、富民’目標,以工業化思維破題農業現代化,進一步深挖農文旅資源潛力,豐富旅游產品供給,推動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李坤表示,高埂街道將力爭2025年旅游收入達800萬元,農產品銷售額突破13億元。
凡本網注明"來源:茶葉月報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茶葉月報,轉載請注明"來源茶葉月報“。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茶葉月報)"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