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西青區福特納灣社區,原本近400平方米的閑置空間搖身一變被改造成包括文化活動室、非遺工作室、能人會客廳、共享自習室、共享培訓室、直播間等六大功能的“小福夢想家公益社”。
“社區有9個社團,原本僅能提供4間活動室,一周7天排得滿滿當當,開展活動經常需要‘搶’空間。為了滿足更多居民的活動需求,我們進行了閑置空間改造。”福特納灣社區書記孫學翠介紹。
5月12日,天津市西青區大寺鎮福特納灣社區,居民正在進行舞蹈練習。新華社發
福特納灣社區舞蹈隊隊長王冬梅對此感受明顯。“我們以前比賽前想多排練,但舞蹈室很難有空檔,現在社區活動空間多了,舞蹈隊從每周一次固定活動變成三次,一些隊員有時間還能加練。”她說。
孫學翠說,擴大的空間還“換來”更多服務。該社區新簽約了6位“夢想合作人”,提供涵蓋舞蹈、非遺技藝、書法繪畫、瑜伽、讀書會等免費或低償課程,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服務。
西青區金友花園社區則在黨群服務中心內引入俱樂部專業運營,打造“國球進社區”共建惠民項目,讓“運動快樂”觸手可及。“孩子一直喜歡乒乓球,以前需要出去學,現在不出小區也有專業教練指導,價格也低。社區服務越來越豐富、暖心。”該社區居民王亮說。
4月19日,天津市西青區大寺鎮金友花園社區開展“國球進社區”惠民共建活動。新華社發
在天津市西青區大寺鎮,很多社區因地制宜,探索出將基層黨群服務中心空間煥新的新路子。
金瀚園社區將瑪歌莊園小區一塊原本空置的場所,改造為集居民議事廳、圖書閱覽區、文化活動室于一體的“悅鄰小筑”社區共享空間;在遠洋萬和城社區的“晝夜雙棲”賦能站,白天這里是老年大學,晚上便成了社區的“青年夜校”;梅江康城社區聯合物業企業開設便民食堂,解決社區老年人就餐難題,也為周邊小企業、新就業群體提供就餐服務……
“我們鼓勵各社區根據居民需求和社區空間特點,探索更多服務居民的創新舉措,盡量壓縮辦公區域,把更多空間讓出來,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好的活動場所。”大寺鎮社會公共事務管理辦公室主任程彥明說。
5月16日,天津市西青區大寺鎮遠洋萬和城社區,社區居民正在青年夜校上瑜伽課程。新華社發
龍順園社區將不常用的辦公室和會議室騰出,改造成社區的手工坊,還根據居民需求增設政策閱覽角、愛心鑰匙箱等便民設施,將更多資源傾斜給居民。龍順園社區黨支部書記馮學松說:“空間調整后,手工坊的面積從20平方米擴大到50平方米,吸引了更多居民參加活動。”
龍順園社區進一步建立自有品牌、拓展產品線,手工坊產品涵蓋了鉤織花束、玩偶、抱枕、背包、文創伴手禮等品類,預計今年能為社區帶來約10萬元的收入。社區還通過開設“創富學堂”,向周邊居民開展鉤織技藝培訓,增加了社區活力。
6月12日,在天津市西青區大寺鎮龍順園社區手工坊,居民正在鉤織花束。新華社發
讓龍居花園社區黨委書記孫子靜欣喜的是,現在,很多居民每天都愿意來黨群服務中心看一看、坐一坐,鄰里更加和睦,社區也更有凝聚力。
“愛心維修共享墻上的所有工具都由居民無償捐贈,有需要的居民可以自行登記領用。社區還成立了維修志愿服務隊,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門維修服務。”孫子靜說。
7月20日,天津市西青區大寺鎮梅江康城社區便民食堂舉辦為新就業群體送清涼活動。新華社發
天津市西青區大寺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李志峰說,這些看得見的空間變化背后,是基層治理理念從“行政思維”向“服務思維”的轉變,將政務服務融入了人們日常生活。
天津市西青區委社工部副部長崔秀玲認為,這些基層治理的細微創新激活了城市細胞,轉化為可感知的民生獲得感與幸福感。